我真不是木匠皇帝 - 第四百二十章:整顿兵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知过了多久,朱由校好似浑身悬空一般似的,在西暖阁的御案上猛然间惊醒。
    起来的第一个动作,便是打了一个长嗝。
    此时的西暖阁,大门紧闭,内中仍有宫娥及太监们环侍两侧,淡淡的熏香自宣德炉中飘散出来,萦绕在昏暗的角灯周围。
    朱由校随口问道:“现在是什么时辰了?”
    此时,王朝辅已经离开,魏广微的奏疏也正踏踏实实地放在御案上,朱由校的触手可及之处。
    闻言,近身的一名宫娥先是躬身行礼,然后婉声说道:
    “陛下,亥时了。”
    “哦,都亥时了,这是什么?”朱由校一眼看见奏疏,只随口一说,也没打算听宫娥回话。
    翻开奏疏,神情逐渐舒缓。
    半晌以后,朱由校放下奏疏,这样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他最觉得舒服,喜欢凝神细思的时候。
    这次科举的事,影响不亚于明初的南北榜案,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这种事,看起来应该是自己的蝴蝶效应。
    魏广微查到的这些人,考官们必须要全部处置。
    科举夹带、舞弊,的确是家常便饭,但是闹成这么大实属罕见。
    试卷被私下售卖这种事,若在嘉靖以前,那是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发生的,可他却在这天启一朝发生了。
    发生的原因,自然就是现在的情况已经有很大不同。
    有明一朝,科举都是“八股”取士,这次的会试也一样,府学、县试、乡试各级科举考试全考八股。
    做文章一讲八股,就等于把考评才学的文章,变成了死记硬背的道德性文章。
    学孔孟,说孔孟,成了天下士子公认的敲门砖,用完了就可以直接扔,没有几个人会蠢到在做官时照着办。
    这样下去,所谓的大贤也就愈发显得假了。
    唯一能让这帮文官们稍有收敛的,就是死后的名声,当很多人不在乎死后名声时,贪官污吏,以及真正的奸佞小人也就随之出现。
    笑贫不笑娼,笑廉不笑贪。
    很多官员比较是否功成名就的标准只有两个,一个是死后的名声是否足以青史留名,另外一个则是生前腰包里的银子重量。
    那些文官在这种趋势下,为了追名逐利而变得表面要脸而暗地坏事做尽,自然是大势所趋。
    历史上到了崇祯年间,这种风气甚至还要从朝堂上蔓延到民间,约束官员们的道德裤腰带一松,他们可就什么都敢干了!
    东林党居然在私下里同气连枝的兜售试题,想要用新晋官员的占比来重新夺回朝堂的控制权。
    这样的行为出现在这帮所谓的名士、大贤身上,朱由校一点儿也不意外。
    既然东林党贼心不死,那自己这个做皇帝的,也就没什么必要再留着他们了,东林内阁必须彻底裁掉,增补一批新的阁臣!
    从前的东林内阁,能力虽然也有,但是他们不用到正路上去,整日间的争斗、推诿,疏于政事。
    朱由校需要这天启一朝的内阁挑起整个国家的担子,内阁可以为自己分担一些压力,与此同时,内阁中的臣子又能互相制衡!
    至于军机房,还是要留着约束内阁。
    魏广微审案的节奏很快,朱由校也决定下狠手收拾这些拉帮结派的文官,不论东林还是其它党派,朝廷里不听话的一概不留!
    想到这里,朱由校放下魏广微的奏本,看了看堆积成小山的几十份奏本,开始一个个的翻看。
    第一道奏疏,是卢象升所呈。
    卢象升说的,基本上是天启二年下半年至天启三年八月以来,他在南直隶一带的情况。
    南巡过后,朱由校重新划分了南直隶各省的区域,将几个叛乱的卫所兵力交给卢象升,让他编训天雄军。
    卢象升在奏疏中说的,就是他已经将天雄军编训完成,并且如何带着这帮昔日作乱的叛军将几个府的马匪、山贼都清剿一空的战绩。
    这种事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对于卢象升这种新人来说,却是一个结结实实的军功。
    朱由校不会拔苗助长,该怎么升就怎么升,就和黄得功一样,历史上的人物想要发光,也得靠他们自己的努力。
    畿辅之地是重中之重,王在晋曾上奏说保定府、河间府的军备废弛,卢象升有才能出众是一定的,可以让他带着天雄军作为本部,去这两个地方整饬军备。
    至于孙传庭,朱由校另有安排。
    辽东战争结束后,蓟州总兵王威因山海关总兵高第贪生而战死,高第也已经伏诛。
    以孙传庭现在的军功和资历来说,尚还不能到九边任职,还是叫他到山海关做个兵备,将高第留下的烂摊子收拾收拾。
    山海关是建奴入关的屏障,必须要有一支能战之军把守。
    山、陕二省是历史上农民起义集中爆发之地,虽然朱由校已经免除了三饷加派,但防备之心不可无。
    朱由校准备设立一个山陕总督,整顿这两个省份的卫所屯兵及地方驻军,为日后可能到来的大乱做准备。
    人选不用多说,底定西南,在辽东战胜建奴的大明督师朱燮元,自然当仁不让。
    卢象升、孙传庭资历尚浅,朱燮元已经有充足的政务和作战经验。
    这些都是在历史上极有能力的人,朱由校不会放过,要将他们充分培养出来,为自己效力。
    对于一拖再拖的袁崇焕,朱由校一直顾忌他在历史上的名声,现在也不打算再犹豫什么。
    这样的人,在作战时连圣旨都敢不听,无所谓能力强与不强都是留不得,何况大明也不缺将才。
    手指在桌面敲着,朱由校沉吟许久才道:
    “传旨,升卢象升为保定、河间府兵备,整饬两府军备,升孙传庭为山海关兵备,即刻赴任!”
    “以辽东大捷有功,封朱燮元为山西、陕西总督,调查粮草存储,军备状况,整顿两省兵马!”
    “告诉魏忠贤,去给三法司一点压力,袁崇焕的案子,要在月底前审出个结果来!”
    内部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辽东之战后的蒙古、伪金、朝鲜周围形势也该趁胜改变一下了。
    这次出兵的原因,主要就是为了保住福余卫,保住了福余卫,就是扼住了建奴入寇的边墙。
    为了安抚泰宁、朵颜诸卫,朝廷事先花费了大量的银两,既然打胜了,这些银子也不能白花。
    泰宁、朵颜、福余三卫,一共有几十个蒙古部落,说多不多,说少,也有几百万的蒙古民众,作战时能拉出的轻骑兵也不少。
    这些蒙古部落最早还是跟随永乐靖难,现在形势不容乐观。
    他们在西面受察哈尔部的林丹巴图尔压迫,东面又被建奴攻打,北面就是强大的外喀尔喀部,这样的四战之地,导致他们在历史上很快就被兼并。
    这战打胜以后,必须要对这三卫的首领进一步拉拢,朱由校思虑再三,才是说道:
    “传旨,派翰林院侍读学士冯卓前往塞外,召朵颜、泰宁、福余三卫的首领进京面圣!”
    “还有,叫翰林院写一份胜奴诏,辞藻一定要让百姓都能读懂!朕要以此功昭告天下,建奴没什么可怕!”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