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锦绣 - 第九百一十八章 重文轻武
朱宏三知道冯自用这帮人来干什么,无非就是文官想要压制武将而已,其他什么重蹈唐末覆辙都是说辞而已。
不过这些臭老九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在宋代以前各朝各代却是没有好的办法约束统兵大将。在皇朝初期,各个太祖高祖本人就是领兵大将,自然能控制住手下。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那些统兵大将没了和皇帝并肩战斗的情谊,同时皇帝也不是战火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再加上王朝后期各种矛盾突出,还需要武将频繁的镇压各地叛乱,所以赵匡胤玩的那套黄袍加身就成了常事。
赵匡胤上台后害怕手下大将学习自己在玩这一手,所以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算是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可是这只是解决眼前问题,只要到了王朝后期,战事频繁,统兵大将还是不会受皇帝控制。
所以赵匡胤开创了一个影响后世的制度,就是重文轻武!当然赵匡胤制定的这个制度并不是简单的利用文官来欺压武将,而是从上而下的一整套制度。
宋代兵制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禁军是中央直接控制的精锐部队,用以保卫皇室、京都和镇戍地方。赵匡胤即位的第二年,即着手整顿禁军,裁汰老弱,补充精壮,又下令各地选勇壮兵士升为禁军。
赵匡胤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这支武装力量,将“殿前都点检”等禁军高级将领撤销,设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即所谓“三帅”来分别统帅禁军,“三帅”皆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担任,他们只有将兵之权,而无发兵之权,并且时常调动。
同时设置枢密院,掌发兵之权,使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二者相互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同时,在禁军的驻屯上,又采取了“内外相维”的方针,禁军的一半驻守京师,另一半驻全国各地,边境上只有少量禁军,这种强干弱枝的办法,对于削弱藩镇势力,加强军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内虚外”的方针,致使北宋在对辽夏的战争中,连连失利,在军事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赵匡胤解除了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后,开始用文臣知州事。对于拥兵割据的大藩都借故把他们调离,或使其遥领他职,死后也不许子孙袭职,逐步任命文臣代替原来的武将。重文轻武成为宋朝政治上的一大特色,赵匡胤以后的各个皇帝,也继续实行这个方针,是谓“兴文教,抑武事”。这样,文臣代替武将,武将调离军职,进一步堵塞了军阀割据的道路。
最后一条就是行“更戍法”,所谓“更戍”即更换戍守地点,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将领把士兵变为私有资产,使军队的屯驻地点时常更换,而统兵将帅却长驻防地,不随士兵行动。名义上是让士兵“习山川劳苦”,提高素质,实质上是“不使上下人情习熟”,造成兵无常将,将无常师,兵将分离的局面。这一措施虽然限制了将帅拥兵自重抗拒中央局面的出现,但也带来了军队不能认真训练、作战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弱等弊端。
不过还是那句话,中国自古以来的问题就是内部问题,至于外部问题根本不能动摇皇帝的统治,所以那些军事上的小小失利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几项政策的实行虽然让宋朝军事实力有些退步,但是并没有大规模退化,南宋在襄阳和四川顶住蒙古人的进攻五十多年,进一步说明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成功性。
明代朱元璋承接宋制,只是老朱没有耐心玩杯酒释兵权那一套,老朱是个急性子,直接玩人道毁灭,武将都杀光了也就没有什么武将不听控制的事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崛起,这些文官天生和武将不对付,再加上皇帝有意无意的纵容,所以到后期二品总兵看到五品兵备道跪地磕头的事情时有发生。
不过明代文人领兵也出了几个出色的将领,比如中期的王阳明,后期的洪承畴、孙承宗、孙传庭等人,这些人在行军打仗上半点不次于国朝初期那些名将,只是天下大势如此,几个出色的将领根本不能改变明王朝已经腐烂到底的现状。
到了朱宏三建立新明朝,他手下那几个将领半点不次于历朝历代*开国时期的将领,钱勇、赵国栋、王进宝、赵国良、马昆、周玉都是悍勇之辈。但是朱宏三却没有朱元璋的担心,害怕自己死后这些将领不受控制。
道理很简单,现在朱宏三的军队是全火器军队,如果没了后勤补给这些军队手中的火枪和烧火棍差不多,同时负责后勤生产的所有武器工厂、火药厂、火炮厂、船厂都在朱宏三的控制下,再加上朱宏三在军中还有严密的眼线,所以朱宏三并不害怕手下将领有什么二心。
朱宏三这么想可是以冯自用为首的文官集团可不这么想,要知道朱宏三手下这支军队战斗力强横,当年在南昌马昆的两万人对上多尔衮的二十五万大军,竟然一战而胜,这实在让文官集团大跌眼镜了。
在建国初期有一个满清共同目标要对付,文官集团也没办法给武将集团下绊子,可是等共同的敌人被打败了,那就是耗子动刀窝里反的时候到了。
文官集团中虽然派系林立,互相都看不对眼,马明远和佟养甲更是想置对方于之死地。但是不管文官集团内部如何斗争,但是在压制武将集团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当年奉天殿封爵大典时,姜鹏举喝了点酒说了些气话,马上被马明远利用,想要置姜鹏举死地,这件事就连和马明远互为死敌的佟养甲都没反对,最后是马济远看在姜鹏举救过自己一家的面子上为他说了句好话,姜鹏举才逃过一劫。
今天这个场合也一样,佟养甲虽然和冯自用也不对付,但是刚才并没有为赵国栋说好话,毕竟佟养甲也是文官,也要压制武将的发展。
朱宏三听冯自用说完后笑道:“冯先生有些大惊小怪了,赵狗蛋当年是朕救的他,要不是朕他早就死在武昌城外的流民营中了,朕信得过狗蛋!”
“陛下,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陛下对赵国栋有大恩不假,可是当年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也有大恩,到头来赵匡胤还不是黄袍加身?”
朱宏三性格十分多疑,听冯自用这么说心中也有些怀疑,当然他不是怀疑赵国栋的忠诚,而是怀疑将来自己挂了这些将领能不能做赵匡胤呢?
朱宏三想了想说道:“冯先生,可是军法中规定调兵一万以下总督有这个权利,事后只要给军机处报个备就行,如果因为这个处罚赵国栋是不是显得朕有些不近人情呢?”
这项调兵不超一万的军法也是朱宏三无奈之举,中国地域面积太大,东北距离北京两千多里,这还是近的,云贵距离北京足有万里,如果事事都要请示皇帝才能干,那还要统兵将领干什么?所以朱宏三在建国后制定的这个军法,为的就是给各个边疆区总督一定的权利应对突发事件。
冯自用听皇帝这么说知道皇帝已经有些意动,冯自用赶紧解释道:“陛下,军法中规定的是碰到紧急军情,但是东北现在有紧急军情吗?俄罗斯人远在万里以外,所以赵国栋这次是违背皇帝的意思,所以按照大明律应该重罚!”
朱宏三看到冯自用将台阶都给找好了,但是处罚自己的爱将毕竟有些下不去手,朱宏三沉吟半天后说道:“这样吧,这件事也不算完全是赵国栋的错,重罚有些过了,你们内阁下旨吧,训斥一下就好了,毕竟东北还有战事,不要冷了前线将士的心!”
冯自用听皇帝这么说心中大喜,他原本也没打算一次就将赵国栋弄死,这次只是训斥,下次再要犯了错看你皇帝在怎么维护?
冯自用躬身出去,回到内阁后利用皇帝的口气给赵国栋下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圣旨,然后派出人去沈阳传旨。
远在沈阳的赵国栋被这份圣旨骂个灰头土脸,一开始他还以为是皇帝嘉奖的圣旨,那知道却是皇帝大骂自己不懂规矩,竟然没有圣旨就敢私自调兵,要不是看在赵国栋多年作战的功劳上,就要将赵国栋拿下了。但是皇帝是心软的,看在赵国栋忠心的份上,只是骂你一顿,以后再犯这种错误就没这机会了!
赵国栋在东北这几年为皇帝奋勇作战,有没有功劳不说,现在却被皇帝骂个狗血喷头,赵国栋心中确实有些不满意了。但是不满意能怎么办?赵国栋接到圣旨后赶紧跪地磕头,还要感谢皇帝的重恩。
传旨的太监走后,赵国栋手拿圣旨发呆,现在他心中对皇帝有了一些小不满,自己这么为国为民却被痛骂一顿,那自己以后还怎么干活?难道事事都往北京请示吗?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