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从秦始皇开始 - 第57章 黑料二三事(个人观点请勿上升)
第57章 黑料二三事(个人观点请勿上升)
【一是玄武之变,杀兄逼父。
这是事实,无需否认。
总有人说李建成上位说不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嗯,主播个人不做任何评价,但历史不容假设。
唐太宗让大唐领先于别的国家那么多,让天下百姓生活安稳,那他就是个好皇帝。】
[玄武门之变时,李渊的宫中禁卫都帮着秦王,可见他有多得人心。]
[杀兄是有点突破道德下限,但因为贞观之治,我单方面替李建成选择原谅了。]
[李建成:……我倒也没那么大度。]
武德年间的李建成:……我是真没这么大度。
李元吉整个被忽略,要气疯了。
秦王李世民是哭笑不得,这一茬还是赶紧过去吧。
【二是篡改历史,混淆黑白。
从历史角度来看,新朝建立都会重新编修历史,以强化本朝的政治合法性,夸大一点也正常,这个可以理解。
至于被诟病的主要有:
第一点是贬低父亲李渊和兄长李建成。
有人拿着《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关于李渊和李建成的描述,来控诉李世民改史贬低两人。
首先《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李渊让温大雅写的,成书于武德年间,他总不能写皇帝和太子不好吧;
其次这本书并没有被禁,在武则天时期还在官方流传,如果真改了,为什么不禁;
最后书里的灵异事件太多,有紫气如虹冲北斗,有紫云飘在李渊头上还变为五色,有江水暴涨数尺,逆流而上等,神奇到本书可信度存疑。
第二点是李世民争“起义首谋”的功劳。
主播个人认为起义首谋在历史评价中其实根本不那么重要。
比如一手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认可的唐朝三大功臣是房玄龄、杜如晦和李靖,这三人也没一个参与起义首谋。
这事在李世民的身上属于是锦上添,没必要费心力去改。
第三点还是玄武门之变的事。
李世民确实看了《高祖实录》和《太祖实录》,但看的是敬播写的,敬播以直笔闻名,他看完之后还说要直书玄武门之事。
还有人说,李世民是让房玄龄改史的,但史书明确记载,房玄龄首谋杀李建成,这在古代道德体系中是要受到批判的,既然要改为什么不模糊一下自己?
总之,说李世民改史,却完全没有明确的论据,全是主观猜测。】
李世民认为有点可笑,他若要改史,为何不直接把玄武门之变从史书上抹掉,还要写得那么详细?
这么大的事都记载了,别的小事还用改吗?
[某些大聪明认为,玄武门不道德,所以李世民改史;看完实录,说直书玄武门,其实李世民在说反话,就是想改史,反正就是自己在那猜。]
[“秦王亲手射杀太子”,我要是改史,就改成亲手射死有大过的弟弟,兄长是手下杀的,这不香吗?]
[唐朝可没有文禁,却没有任何“还原”李渊和李建成的笔记小说流传下来,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李建成觉得丢脸,他并不需要这些人往他脸上贴金,这只会让别人更加认为他李建成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李元吉继续无能狂怒。
(唐-xx:太宗陛下光明磊落,岂会是这等人?)
(唐-xx:太宗陛下乃古今第一人也!)
(唐-xx:太宗皇帝赫赫之名累累战功,自有我们景仰,他无需做这种事。)
李世民被夸得脸红,心下感动,这都是他大唐的百姓啊。
[古代就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实际的开国之君,偏偏有些人觉得他们比古人更了解。]
[以李渊说的话来看,他还真不像是多厉害的人,他说汉高祖亲自打仗丢人,萧何、曹参是刀笔吏出身,只有他和裴寂最高贵。]
在看热闹呢,结果自己成了热闹。
(汉-x邦:……乃公亲自打仗怎么了?)
(汉-x何:???)
(汉-x参:刀笔吏出身又如何?吃你家饭了?)
隋。
窦氏无奈看了眼一旁的丈夫。
李渊出身高贵,性情自然倨傲,但汉高祖出身微贱都能建立那般伟业,他又有何资本说出这种话呢?
唐。
阿耶被围攻了,李世民袖手看热闹。
【三是举兵反隋,征战平平。
嗯,难评,前面具体介绍过了,还是看看教员那句话,“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朱元璋耳。”】
[哈哈,哈哈,“征战平平”李世民(狗头)]
[是征战平平,也就是破隋将宋老生,攻长安三分之一,扶风之战破西秦,浅水原灭西秦,破刘武周,一战擒双王(谦虚)]
[征战平平是真的搞笑,还有黑李世民战绩的,咱就是说天策上将这个称号,本来就是功劳太大李渊赏无可赏给的封号,那为啥不把这个称号给别人呢?]
贞观时期,太宗手下的武将们怒了。
程知节:“陛下叫征战平平的话,那把我们这些武将都看成什么了?”
[李世民穿越上下五千年,像奖品一样被赏给历朝历代被皇帝辜负的忠臣良将们,就这还被黑。]
[李世民:看来大家都知道朕的好(狗头叼玫瑰)]
这个表情太生动,长孙皇后看一眼再联想到二郎做这个表情,憋不住笑了。
李世民:多谢赏识,但他还是最喜欢大唐的。
被辜负的忠诚良将们:……
若是他们的陛下有大唐太宗皇帝的两分气度,他们也就满足了。
尤以宋朝主战和坚持北伐的文臣武将为主。
【四是屠杀功臣,报复魏征。
先说屠杀功臣。
就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结局吧,只有三个人因谋反罪名被诛,虞世南和唐俭寿终正寝,其余人都因病去世。
潞国公侯君集是真的参与了李承乾的谋反,事败被处死不冤;勋国公张亮晚年心生异心,收义子五百人,被告谋反,斩首于西市。至于赵国公长孙无忌,高宗朝时被许敬宗诬陷谋反,流放于岭南一带,自缢而死,之后高宗李治又为长孙无忌平反,陪葬昭陵。
功臣基本都算善终了
其次报复魏征。
魏征去世之后,太子谋反之事发生,潞国公侯君集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被牵连贬谪,因为魏征推荐过两人,太宗开始怀疑他结党营私。
恨急之下,推倒神道碑,也就是唐太宗自己亲笔给魏征写的功德碑,不是墓碑,之后查清真相,又把神道碑立了回去。
没有推倒魏征的墓碑,也没有下令抄家,更没有鞭尸魏征。
所以屠杀功臣和报复魏征完全是谣言。】
魏征绷不住了,怎么还能造谣他被鞭尸呢?
[长孙无忌谋反是被诬陷的,只是他后来贪恋权势,也算自食恶果。]
[李治这个腹黑男,长孙无忌都没斗过他,事是他主导的,恶名是武则天背的。]
[屠杀功臣?这就是屠杀了?你让老朱的洪武大逃杀情何以堪?]
洪武大逃杀???
都用上大逃杀了,可见当时朝堂的危险。
洪武朝臣们纷纷变了脸色,陛下,你好狠的心呐!
朱元璋惊疑,他老朱是这种人吗?
李世民皱眉,这个叫武则天的儿媳,似乎很不得了。
还有之前她发言,为何前面是武周?
有点猜测,但又不敢确定,太过匪夷所思了。
【五是渭水之盟,奇耻大辱。
渭水之盟差点搬空国库,对李世民自己来说是奇耻大辱。
但它避免了己方不利条件下的作战,稳固了唐初的根基,为李唐发展赢得了时间。】
[渭水之盟随便说,反正几年后颉利可汗就要来长安跳舞了。]
[怎么说呢,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没有完全的好人,但有些人倒也不必对李世民这么苛刻。]
[渭水之盟不应该是功绩吗?怎么变成耻辱了?]
[也不能说是功绩,但人家后面把面子讨回来了。]
[可能和檀渊之盟弄混了吧。]
[李二送了那么多金银,自己觉得耻辱,但他恐怕没想到后世居然真的有人当耻辱了。]
[历史功过任凭世人说,人家都死了几千年了,爱咋地咋地。]
李世民表示,倒也没有死了几千年,他现在可还活着,还是比较在乎的。
【六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剥削和被剥削,无论再怎么英明的帝王,终究还是剥削者。
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上来看,那肯定是不想打仗的。
但不想打,并不意味着不去打,不然被打只会是自己,比如宋。
除了晚年备受争议的攻打高句丽,贞观时期的战争,几乎做到了每一次军事行动都达成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不会反复与外族做拉锯战。
大大小小的战争,为的都是维护大唐的安稳,它们是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不是单纯的穷兵黩武。
但李世民也不是完人,不可能没有私心,至少在攻打高句丽的事情上,就没有那么纯粹。
首先大唐盛世,万国来朝,李世民建立了极大的丰功伟业,容不下高句丽在卧侧之塌鼾睡了,何况在当时看来,高句丽的领土本就是从中原分裂出去的,是必须要收复的。
其次,高句丽拥有比游牧民族要高的政治远见与文化素养,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一有机会便暗中挑拨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关系,以求在混乱中自保,对中原王朝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所以,在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力排众议,结果征高句丽失利撤兵。
随后,又在贞观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两次小规模地征讨高句丽。
但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逝。
主播个人认为除了征高句丽之外,其他每一场战争,都不能成为被攻击的点。
当然,三征高句丽对大唐王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这是不可否认的。】
[总结,征高句丽原因有两个,一是晚年好大喜功,二是不想给下一代留隐患。]
[第一次并不是被打败,只是局势不利之下的主动撤兵,但这对李世民来说,就是其人生的重大污点。]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让隋朝彻底崩溃,李世民也三征高句丽不下,最终变成了自己的终身遗憾。]
[李世民认为太子李治软弱,高句丽的事情他不解决,以后大唐肯定会吃亏,虽然李治不是什么软弱的人。]
[老父亲对儿子滤镜太重。]
[穷兵黩武还是比较适合汉武帝,贞观一朝是打了无数战斗,但越打粮价越低,百姓越富,国土越大,影响力越强。]
唐。
李世民眉头紧皱,三征高句丽,居然都没把那弹丸之地打下来?
魏征非常不赞同,准备等天幕结束就进谏。
前朝炀帝就因这高句丽把江山彻底葬送,大唐建立之初,还尚未稳定,怎能这般贸然出征?
房玄龄等一干谋臣也不赞同。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事实在是给中原留下太大阴影了。
隋。
杨坚又想打儿子了,三次都没打下,还葬送江山,杨广可真是小孽障啊。
【七是外送技术,养虎为患。
有人认为唐太宗给周边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一些先进的技术文化,从而让他们发展起来,对自身造成隐患,比如日本。《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明确记载过,太宗时期送的是儒家六经,来大唐的使臣,学习的都是儒家经典。
后面发生的事情前人无法预判,说养虎为患多少有点不妥。】
[这一点很难评,无话可说。]
[主要是那段历史太惨烈,让大家都幻想如果日本没有学习到这么多东西,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后面的事?]
[前面的,明确告诉你,不会,小日子就是那么阴狠毒辣,总会找到机会的。]
[诅咒它,作恶多端,怎么还不沉岛?]
武周时期。
武则天正要给倭国赐名日本,天幕这么一说,一下子改变主意了。
看来在后世,这个小国似乎做出了一些不好的事,让后世人这么厌烦。
还是继续叫倭国吧。
她眼神一狠,吩咐人把那些遣唐使看管起来,他们能不能活命,就得看他们的后人做的都是些什么事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