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包国维,我真没想当大文豪! - 第495章 狂妄!小包要为北大写教材?
第495章 狂妄!小包要为北大写教材?
蒋梦麟讲得很诚恳,一如寄来的信件一般。
实际上,按照常理来说,邀请的教授已经达到了学校,基本上便不需要什么形式上的邀请。
可是,包国维的情况实在是特殊。
以高中生之学历,来担任一国最高学府的教师,实在是前所未有。
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国外也是从来都没有的事情。
换一个人来,担任北大这群天之骄子兼“刺头”学生的教师,没有点知名外国大学学历撑住场子,哪个会听从你的教授,必然是要好好挑一挑你的刺的。
可包国维却完全不同了。
他在国内早就名声在外,所出佳作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
更是第一个获得龚古尔奖的华夏人。
获得国际上学者的一致认同。
甚至,诸如巴黎大学这样的高端学府,都诚挚邀请他去做过演讲。
有这样的履历,谁敢说包国维没有资格?
可换一个方面,也没有人敢当包国维的老师了。
以对方的学识和地位,谁能够站在讲台上给他讲课啊?
更不要说,北大内许多教授本身就是跟包国维师兄弟的关系了。
所以,包国维前来北大,乃是最为特殊的存在。
蒋梦麟不得不考虑到其中的影响力,就要更加谨慎一些。
同时,当面邀请也是出于尊敬的原因。
正当蒋梦麟等待包国维同意的话语之时,却从对方口中听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只听包国维十分坦荡回答说道。
“我可以偶尔讲上一两节课,让我系统的授课,实在是有点为难了。”
他摊开手。
“毕竟我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大学教育,要去上课也完全不可能按照大学课程的流程来。
若是校长先生觉得,我不用课本授课也可以的话,我倒是责无旁贷。”
“这”蒋梦麟迟疑了一会儿。
这个问题他倒是没有想到。
从前,只是想着,以包国维的地位来说,前来北大授课也算是可以。
可对方完全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如何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和节奏呢?
总不能让学生完全不按照课本来学吧?
“可是.”
想了想,蒋梦麟还是有些为难地说道。
“秉文你授课的消息已经放出去了,学生们可是期待着,个个跃跃欲试,大部分北大学生都期待能够选到你的课程。
临时减少或是取消了,恐怕会引来学生的不满吧?”
包国维来了北大,不好好重用一番,他实在是不甘心。
可他想了半天,还是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从知识水平上来讲,包国维完全已经可以去北大担任教师了。
没有大学经历这点,确实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正当场面陷入到僵局的时候。
胡适突然开口了。
他像是想到什么,一拍手说道。
“我倒是有一个方法。”
“说来听听。”
蒋梦麟今日对于胡适的印象不是很好,不过对方是文学院院长,包国维任教大概率就是在文学院了。
所以胡适之的意见还是很重要的。
“秉文自己写出一本教材不就行了?”胡适神采奕奕地说道。“如今国内教育课本尚且不够完善,咱们大学的教材,许多甚至还是翻译的外国的。
也少有先生们,有精力去编撰一部大学教材出来。
我想秉文能够写出《小岛经济学》、《菊与刀》、《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样的书籍出来。
再写一本大学教材也不是什么难事。
等到教材写完了,学生们便以此为课本。
秉文做教授课程为选修,综合下来便是最为稳妥了。”
胡适说得头头是道。
蒋梦麟略加思索,便断然拒绝说道。
“不可!”
他接着说道:“编写出一部教材,所耗费的精力不可谓不大,一本著作的诞生,需要的心血更是难以估计。
秉文尚且年轻,编撰一部书出来,肯定得是耗费心血,他刚刚完成几本作品,正是休养生息之时。
若真想要编写,应该过几年”
以蒋梦麟的视角来看,觉得胡适是在为难包国维了。
蒋梦麟倒不是瞧不起包国维,就是觉得,编写一部教材实在是有些太过于为难对方了。
包国维的确有天赋,可他还年轻。
若是强行“拔苗助长”,会不会出现伤仲永的事情呢?
以对方的年纪,再等个几年也是无妨吧?
蒋梦麟很好看包国维的前途,他决定要好好保护,这个少年天才的成长。
“那校长你说如何?”胡适有些无奈地摊开手说道。
想了想,蒋梦麟斟酌说道。
“不然这般,秉文你且用写过的书籍,诸如《小岛经济学》、《枪炮、病菌与钢铁》之类的书籍开课,压力却会小一些。
文学方面,你开个文学讲座,让学生们去选修也是好的。
著课本这事,咱们还是从长计议。”
在蒋梦麟看来,现场让包国维写一部大学教材。
不异于是曹丕让曹植七步成诗一般。
简直是在为难人。
大学教材岂是那么好写的?
那必然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精华作品。
再加上是为北大学子授课,若是到时候效果不好,那就是害了包国维。
到时候学生们不满意,闹起来,岂不是坏了包国维的名声?
《小岛经济学》、《枪炮》这类书浅显了一些,却有着十足的知名度。
足够应付北大那些挑剔的学子了。
蒋梦麟这样想着,却不想包国维的回答又出乎了他的意料。
只见他看向胡适之,十分赞赏地点了点头说道。
“我倒觉得是很不错的想法,若是校长能够允许我自己写教材的话。
这个教授的职位,我是愿意当的。”
包国维本来对于成为一名教授没有什么兴趣。
可经过与二人的交流之后,突然意识到。
或许,自己担任大学教授,也是一个不错,改变这个时代的方式。
一个人的努力有限,可加上他无数个学生呢?
更不要说,写出大学教材的方式,可比单纯的写科普类书籍,更加能够有效改变世界了。
科普类书籍是面向普罗大众的,而教材则是面对上层建筑的。
后者显然要更加直接一些。
而且,蒋梦麟说等几年。
可在包国维看来,等不了了,必须马上就实现!
在两位先生看来,包国维的表情理所当然,话语间甚至有那么一点狂妄。
二人顿时吃惊异常。“?”
特别是蒋梦麟,他满脑袋的问号。
先前,他还在担心,包国维会对于写一部教材很有压力。
可转头,对方就这么水灵灵的答应了?
甚至没有一点儿犹豫的意思。
外界传言,包国维是个难以按照常理解释的家伙,竟然是这么个意思?
还有胡适,他提出了这个想法,却不觉得包国维会答应的那么快。
连他也不免犹豫说道:“秉文你有没有压力,这教材也不一定要一个人来写,很多情况下,多人一起编撰也是有的。
实在不成”
“不了。”包国维脸上露出人畜无害地微笑。“跟其他人一起写书我不太习惯,而且我一个人写书,反倒是能够体现我的教学方法。
我的想法和教学方式都不太一样。
况且,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国内应该没有相关权威专家吧?”
“这”
蒋梦麟一时间语塞了。
狂妄归狂妄,包国维说得话还真没有错误。
至少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如今国内还真没有什么像样的专家。
民国不是没有优秀的经济学家。
诸如马寅初、方显廷,还有如今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和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
这些都是如今民国极其优秀的经济学家。
可他们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也少有涉及。
倒不是他们学艺不精。
实在是因为,宏观经济学理论才刚刚兴起罢了。
更加准确的说,包国维就是那个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英国的经济学凯恩斯,曾经提出过类似的理论。
可真正要说完善的话,还得是包国维到了英国之后。
毫不夸张地说,包国维就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之一。
而且,这门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如今世界上,能够为他人授课的专家,仅仅只有两个人罢了。
一个是英国的凯恩斯。
另外一个便是眼前的包国维了。
在这一瞬间,蒋梦麟和胡适之才意识到,或许是因为对方年轻的面孔,他们忘记了包国维如今在经济领域,到底是有多么权威。
以这种权威,他写出一篇具有专业性的大学教材,绝对是绰绰有余。
蒋梦麟呼出一口气,想清楚了其中道理,略带谨慎地说道。
“秉文你需要什么帮助么?”
想了想,包国维并没有拒绝,而是笑着说道。
“倒不用什么特别的帮助,给我一间没有人打扰安静的办公室,随后给一台能够通讯的电报机,还有许多比较特殊的资料,也希望咱们学校能够提供。”
有一些资料,就算是包国维脑袋里面有后世的数据库,也是很难能够找到的。
他们尘封在各个档案室的角落里面,基本上很少公开的,只提供给官方机构,或者是重要的学术机构研究使用。
在后世,即便是拥有再强大的搜索引擎,也难能够搜索到这些藏在内网之中的资料。
其他的资料,包国维并不需要,可这类资料,却是十分迫切。
而恰巧,北大绝对是有这个资格的机构。
仅仅是想了一下,蒋梦麟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他点了点头说道。
“有一些机密的数据资料,北大这边很难看到,不过除开有政治意味,我都有权限参阅。”
以包国维展现出的学术价值,蒋梦麟不介意为对方冒一些风险。
此书若是能够写出来。
就意味着,北大在宏观经济学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身为北大校长,他很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那将会有更多的外国学者想要来北大交流,北大的名头也将随着宏观经济学打入全世界!
想要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学生、教授,哪个都不能忽略掉北大的存在。
为此,蒋梦麟愿意肝脑涂地!
他咬了咬牙继续说道:“你开出一份单子来,我尽全力满足!”
包国维十分没大没小地拍了拍蒋梦麟的肩膀,有些痞里痞气地说道。
“那便有劳校长了,我明天会将需要资料的清单送过来。”
胡适不免有些好奇:“秉文便是想写宏观经济学的教材?想好切入点没有。”
“那是自然!”
包国维露出神秘地笑容。
“就在与二位先生交谈之时,我已经有一个很不错的构想了!”
至于这个构想是什么。
包国维脑袋里面自然而然地跳出了一本书的名字。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
这本书作为经济学教材可太过经典了。
在后世,以《宏观经济学》为书名的经济学专业教材,不仅仅只有这一本。
诸如,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保罗·萨缪尔森,就曾经写过一本《宏观经济学》。
这名美国人出生于1915年,在如今正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到芝加哥大学,专门主修经济学。
在凯恩斯主义提出之后,他便随之成为了凯恩斯学说的重要拥护者之一。
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定做自己终身的研究目标。
而在这个时空之中,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恐怕保罗·萨缪尔森要将学习目标,放在包国维这个华夏人身上了。
保罗·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全面,可以说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用来当做大学教材也是再好不过。
可包国维还是想要以曼昆的那本《宏观经济学》为原型,将二者相互结合起来。
后者成书更晚,经济学理论也会更加成熟一些。
最为关键的是,曼昆版本的《宏观经济学》,更加的简洁明了,而且案例分析更加生动,贴近现实。
这显然,对于还不够了解经济学概念的民国学子来说,要更加的友好。
普适性是包国维一直以来写书的重要原则。
只要,包国维能够将《宏观经济学》搬运到这个时代来。
以后世成熟的理论,和更加经受住长久检验的内容,必然是对于这个时代的降维打击。
在专业领域上他倒是不用自我发挥了。
只要改编一些,不符合当前时代背景的内容。
将两本书相互结合一番,改变一下其中这个时代没有的事例。
这并不用耗费多少精力。
他脑袋里面有许多优秀经济学专家的讲课内容。
到时候依葫芦画瓢,再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想必也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拜别了蒋梦麟和胡适之之后,包国维回到自己的校舍。
刚刚在北大住下,便开始着手准备相关作品的创作了。
当然,了解北大当前教材情况,和国内各项经济数据,这方面就交给蒋梦麟来协助了。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