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 第312章 311京西稻(三合一,求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59年8月9日,星期天,晴。
    今天是唐家种白菜的日子,张桂芳知道外面什么情形,打算将院子里全部种上白菜,但被唐植桐阻止了。
    尽管现在种葱有些晚了,但唐植桐还是建议种些葱。
    葱这玩意,不敢说是调味品之首,但想要做菜香,很多时候都离不开葱。
    也许有人会说,葱这东西用的少,一颗就能用好几次,买点就是了,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明年很难买到。
    夏秋是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现下蔬菜虽说比去年难买,但至少还是能买到的。
    等到今年冬天白菜上市的时候,短缺一下子就会凸显出来,然后白菜会一跃成为二类物资。
    随着各地秋收、秋种的情况传进京,农产品短缺已成定局,相关部门紧接着就会把其他蔬菜也列为二类物资。
    葱、姜、蒜也是蔬菜中的几种,属于管制行列,相关票据顺理成章的出场了。
    这里面最主要的是菜票,是居民购买蔬菜的凭证,但菜票买不到葱,想买葱、姜、蒜得有“葱票”,但葱票比菜票还要稀有,是街道用来重点照顾基层革命军烈属的。
    有时出现凭票也无菜可买的情况,但仍可持票买到腌菜或咸菜,这个咱到时候再说。
    说回种白菜。
    种秋白菜的最佳时节是秋分前后的三五天,顶天也就十来天的工夫。
    种白菜并不难,唐植桐昨天已经把院子里的地平整了,今天刨坑、浇水、点种、埋土即可。
    “每个坑里放三个白菜种,别多,也别少。等发出芽来要间苗,咱还能吃一顿小白菜。”由于小王同学不让婆婆下场干活,张桂芳乐呵呵的搬个马扎坐在旁边,看着儿媳带着俩闺女点种。
    “好嘞,妈。我负责浇水,凤芝你负责往坑里放种子,一定数好个数再放,凤珍负责跟在后面埋土。”小王同学把两个小姑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她俩都是轻活,自己拎着水桶浇水算是这里面最重的了。
    唐植桐则乐呵呵的听着,不紧不慢的刨坑。
    去年的时候,上面提出了一项农业管理方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意图是好的,但在执行层面上出了问题,本意是往左轻打方向盘,结果被人一把打到了底……
    不少地方都重肥、大密度种植,唐植桐是按照科学的法子来,说是刨坑,其实跟轻挖差不多,坑也就一两厘米深,还有行距、株距大概有三四十厘米的样子。
    唐植桐加入组织后,有权限看到了一些内部资料,今年4月29日有一封信,内容简单明了,能拨开一丝丝迷雾。
    谁是谁非,唐植桐不敢去说,还是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最为紧要。
    唐植桐干活麻利,没费多少功夫就把院子里的坑刨好了,接下来,唐植桐又在留出的葱地里,把葱给种好。
    干完这一切,小王同学和凤珍、凤芝还没有种完白菜。
    唐植桐不催,也不掺和,洗把手,进屋准备做午饭。
    大鱼大肉就甭想了,唐植桐暂时也不敢拿出来,今儿就简单吃一点素的,西红柿炒鸡蛋。
    米饭是与西红柿炒鸡蛋的灵魂搭档,不二之选。
    在做菜之前,先把米饭放高压锅里焖上,淘米的时候唐植桐从空间里薅出一把京西稻偷偷掺里面。
    京西稻的历史不算悠久,但绝对是农作物培养上最用心的一个品种。
    京西稻其实是个早熟品种,早在康麻子时就是农历六月中旬收割,而其他品种都得过了白露才成熟(参考资料《几暇格物编·御稻米》)。
    康麻子祖孙三代都很关心自己的口粮。
    康麻子开了个头,在丰泽园开辟了几亩水田,种稻观察,选育出了一种80多天成熟的早熟稻种,这就是京西稻的雏形。
    雍老四甚至亲自下场耕种,还让画师作画留念,不是一幅画,而是一套,23张耕种图,23张纺织图。
    (附图,您能在图中找到老四吗?)
    盖章狂魔上位,没有他爹下地的雅兴,但依旧很关心京西稻的培育,下江南的时候从当地带回了新品种“紫金箍”,定型流传至今。
    除了新品种,这位一辈子写了两万多首打油诗的诗人,还写了好几首关于京西稻的诗:
    疑是山村是水乡,禾苗低亚稻苗黄。绿杨十里蝉声沸,飒爽风中饘粥香。
    谁知村北一川景,却似江南三月春。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画里小江南。
    紫金箍是个很特别的品种,稻芒颜色紫红而且比较长,可以有效防止鸟啄食,即便这样,产量也不高,亩产只有300来斤的样子。
    慈禧咽气之前,就很爱吃京西稻。
    时间一晃而过,1954年,京西稻被统一收购,并上调到专门的仓库保管。
    起初的本意是供外来友好人士食用,后来范围就扩大了那么一丢丢(资料来源于百科“京西稻”词条)。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
    上面给种植京西稻的村民留了一部分余量,种植的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5斤的大米口粮,并留下明年的粮种。
    唐植桐空间里的京西稻和稻种都是从这部分余量里面来的。
    京西稻的身份又重新焕发光芒,为了质量稳定,就势必会统一种植、统一新技术、统一品种。
    但刚开始嘛,没人敢一下子一刀切,新品种需要试种、筛选,所以才会在58年还有紫金箍的老品种存在。
    像什么越富、秋光、上香1号等等,都是六十年代以后定型的品种。
    不能说这些品种不好,毕竟好山、好水、好田,种出来的都不会太差,但唐植桐仍想着自己存一些老品种,等以后能承包了,自己整上那么一片地,给全家食用。
    产量多少无所谓,就为了体验、批判康、雍、乾祖孙三代这一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批判!
    由于用高压锅的缘故,米饭熟的比较快,很快香味就从泄气口溢了出来。
    尽管有高压锅锁味,但香气还是吸引来了外面的姑嫂三人。
    “哥,你做的什么呀,怎么这么香!”凤芝冲进屋,嗅嗅鼻子,问道。
    “你猜?”唐植桐没有告诉凤芝,而是看向王静文。
    “是京西稻?”王静文对这种味道记忆犹新,试探的问道。
    “还得你啊!你自己说,有啥是你没吃过的?”唐植桐给小王同学竖起了大拇指。
    “讨厌!哪来的?”小王同学没有生气,同样嗅一嗅,问道。
    “在那边培训的时候,外出散步,看到有人卖,就买了一点。”唐植桐顺口胡诌,种植区域就在颐和园附近,这么说倒也能交代的过去。
    昨晚夫妻俩刚沟通好,小王同学白愣了一眼唐植桐,没有再说什么。
    唐植桐嘿嘿一笑,这事就算糊弄过去了,也算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随着供应越来越紧张,自己带回来的东西会越来越多,让小王同学这么慢慢适应,不是一件坏事。
    唐植桐看过一些京西稻的资料,都是当事人口述的那种。
    京西稻香味特别浓,煮一锅饭,整条街都能闻见,还具有颗粒分明的特性,民间称其为“三伸腰”。
    即京西稻做出来的米饭,凉三回热三回,和新做出来的一样。
    还有一种几十年后宣传中的说法,叫“七蒸七晒,色泽如初”。
    无论哪一种,都表明了京西稻不同于普通大米的特性。
    京西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非常珍贵,哪怕是种植的农民,也轻易吃不上。
    每年只有春节、五一、八一这三个重大节日才在全家的饭桌上出现,每个人都能尝尝。
    为了多吃一回京西稻,当地稻农还会做一种“二米子饭”,即将一点珍贵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块蒸,吃过一顿,老想吃。
    更多的稻农甚至不舍得拿京西稻做二米子饭,而是用来熬粥,熬出来的米汤都是青绿青绿的,米是米汤是汤,盛到碗里顷刻间就会结成一层透明的薄皮。
    这点,唐植桐很快就见识到了。
    粮食紧缺的年代,淘米水没人会倒掉,甚至不少家庭舍去了淘米的步骤,直接蒸米饭。
    唐植桐淘了一遍米,淘米水没有倒掉,熬了一锅米汤。
    做完这一切,唐植桐才开始做西红柿炒蛋。
    西红柿炒鸡蛋是一道非常家常的菜,外面馆子在卖,自己家里也能做,但个中滋味却相差很大。
    究其原因,是饭馆的厨师一般用重油猛火,而自家炉灶的火力不大行,所以做出来会有些差异。
    在料油的加持下,唐植桐这道西红柿炒鸡蛋的味道也挠挠的。
    在京西稻的加持下,哪怕只有一个西红柿炒蛋,一家人也吃的十分香甜。
    就连唐植桐这种不常吃大米的人,都多吃了一碗。
    就味道来说,京西稻的味道甩什么五常大米好几条街。
    别谈什么直链淀粉含量,好吃就是好吃,不用看数据,口感骗不了人。
    不过唐植桐也理解,国内耕地有限,人口众多,无论是菜,还是粮,都要以填饱肚子为紧要,其他都是次要的,所以产量低的绝大部分都会被淘汰。
    这也是唐植桐打算自己承包土地种紫金箍的原因之一。
    “好几年没吃到京西稻了,味道真好。”结婚后,小王同学第一次吃多,放下筷子,仍有些意犹未尽。
    “你上次吃是什么时候?”唐植桐揉揉肚子,吃饱的感觉不赖,幸福感十足。
    “前几年吧,那时候我爸还在呢。”小王同学将碗筷递给凤珍,这一点跟唐植桐学的,用起小姑子来没有心理负担。
    “那过阵子咱再吃,我买了十来斤呢。”听小王同学这么说,唐植桐也就不再追问了,丧父之痛不是三言两语能宽解的,倒是美食能管够。
    “好买吗?我给你钱,伱再买点?”小王同学倒没有悲伤,而是挂念着娘家人。
    “费那个事干嘛?桉子不是买了十斤吗?你带回去一半。”张桂芳在一旁听着,直接张口安排道。
    “谢谢妈。这京西稻产量不大,这些咱留着吃,能买就买点,买不到就算了。”小王同学很有分寸,婆家已经支援娘家很多了,这次若是拿了,相当于开口要东西,不合适。
    “应该能买到,正好下午没事,我再跑一趟过去看看。”唐植桐能理解小王同学的心思,为了不让她为难,接茬道,肯定好买,自己空间里就有……
    “那正好,下午你俩一块跑一趟,正好把才摘的菜带些过去,省的在这放坏了。”张桂芳看儿子、儿媳有自己的主意,也就不再劝,而是起身给他俩准备带到椿树胡同的青菜。
    “你把大米藏哪了?为什么不给咱妈?不怕伤了咱妈的心吗?”待张桂芳离开,小王同学才悄声问道。
    “嘿嘿,我这不是担心受埋怨吗?在咱床底下呢,我这就拿过来。”唐植桐说完起身回厢房,正好借这机会将京西稻摆在明面上。
    床地上肯定是没有京西稻的,唐植桐现从空间里扒拉出来了十来斤,拎回正房交给张桂芳:“妈,这次就买到这些,您看着安排。”
    “行。你一会把菜带上,再把静文昨天买的西瓜带一个过去。”张桂芳将收拾好的青菜装进麻袋,放在屋门口,支派道,一点都不跟自己儿子见外。
    “成,您放心吧。”唐植桐爽快地答应下来。
    小两口拿上张桂芳给准备的东西,蹬上自行车赶往椿树胡同。
    “桉子哥,我跟你一块去吧?”在椿树胡同口,小王同学停下自行车,看着唐植桐问道。
    “不用,大老远的,我自己跑一趟就行。你先把菜拎上楼,我买到就回来。”唐植桐肯定不敢让小王同学跟着,压根就没有卖京西稻的稻农,总不能当着她面从空间往外掏吧?
    “那行吧。这钱你拿着,多退少补。”王静文掏出二十块钱,递给唐植桐。
    “这米不便宜,但也没那么贵。”唐植桐接过钱,又返了一半回去,说罢跟王静文摆摆手,骑上自行车往北去了。
    唐植桐自然是没去颐和园那边,而是在什刹海溜达了一圈,看别人钓鱼,抽了几颗烟,顺带从湖里薅了好几条河鱼。
    海鲜解释不了来源,河鱼总行吧?反正这边有卖的。
    话说王静文拎着青菜上了楼,一家三口全在家。
    “大姐好,大姐带的什么好吃的?”进门口,王敬民第一个围了上来。
    “桉子昨天刚送了十多个馒头过来,你今天怎么又送东西过来?哪有这么补贴娘家的?不过日子了?”叶志娟看到大闺女手里的麻袋,声音里就多了一丝严厉。
    “他昨天送馒头过来了?”王静文将麻袋放下,没顾上理臭弟弟,立马挽着叶志娟的胳膊,虽然嘴上这么问,但心下已经是感动的不要不要的。
    “你不知道?”叶志娟有些意外的反问道。
    “他昨天是带了些馒头回去,说是从培训的地方用饭票换的,没说送这边来。”王静文拉着妈妈的胳膊,坐到沙发上,交代道。
    “唉,难为这孩子了,有好事都想着这边。”叶志娟拍拍大闺女的手,感叹道。
    “大姐,怎么都是些菜啊。”王敬民扒拉开麻袋,见只是些青菜,嘟囔着从里面掏出一个西红柿,也没洗,直接就啃上了,沙瓤的。
    “吃的还堵不上你的嘴,这柿子多好吃啊。给你带来的都是没破皮的,你就知足吧。”王静文剜了一眼弟弟,不满的回怼。
    时下的西红柿是老品种,好吃,但是皮厚,而且不耐水,由于前两天一场大雨,爆皮了不少。
    这两天唐家都在消化爆皮的西红柿,拌柿子、炒柿子、柿子汤,就差做柿子酱了。
    “嘿嘿。”王敬民看大姐有动手的迹象,立马哑火,不敢再招惹,专心啃起柿子来,吃的满嘴都是柿子汁。
    “这是家里种的菜丰收了?”叶志娟听到儿子的抱怨,知道里面都是些菜,猜测的问道。
    “嗯,都收了,昨天他平了地,今天种上白菜了,打算春节前再收一茬。”王静文点头承认道。
    “挺好,过日子。”叶志娟听闺女这么说,很是欣慰。
    “他从颐和园那边买了些京西稻,我尝着挺好吃,让他再跑一趟,估计一会就能回去。”听到妈妈的认可,王静文也很高兴,有些自豪的说道,这年头,能搞到粮食就有能力。
    “大老远的,你就会指使桉子。”叶志娟戳了王静文额头一下,亲昵中带了一丝批评。
    “嘻嘻,没事,权当遛弯了,今天中午我俩都吃了不少。”王静文摇了两下叶志娟的胳膊,自豪之中带了几分撒娇。
    娘俩就这么聊着家常,麻袋底下有个西瓜,但王静文没有点破拿出来的意思,想着等自己男人回来再吃……
    这一等,就是三个钟头。
    唐植桐是掐着表的,估摸着能往颐和园打来回,还要算上回程买鱼的时间。
    拎着米袋子和鱼进屋后,王静文将米袋子和鱼交给王敬民,让弟弟放厨房,自己则从麻袋里掏出西瓜切瓜吃。
    “大姐!你这也太不够意思了,有西瓜不早拿出来。”王敬民从厨房出来,看到西瓜,两眼放光。
    “嗯?再给你一次重新组织语言的机会。”王静文柳眉一翘,瞪着弟弟说道。
    “大姐!你这也太够意思了,还拿西瓜过来。姐夫,快吃块西瓜!”在大姐的威压下,王敬民组织语言的速度非常快,第一块瓜甚至没给亲妈,直接让给了唐植桐。
    “敬民啊,你好好说话,得少挨多少揍啊。”唐植桐笑着接过西瓜,转手就让给了叶志娟:“妈,您先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做顺民体现不出我这个接班人的风采!”王敬民一边往嘴里塞着西瓜,一边嘟嘟囔囔的说道。
    “别贫嘴,好好吃你的西瓜,都喷出来了,西瓜不要钱啊?”王静文拽拽王敬民的耳朵,警告一句,又递给唐植桐一牙西瓜。
    唐植桐乐呵呵的看着姐弟俩斗法,也不劝,七八岁的孩子正是活泼的时候,这样也不错。
    唐植桐接过西瓜又递给了王静莹,在给王静文一块后,自己才拿起一块吃起来。
    叶志娟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对这个女婿已是越看越满意。
    吃着西瓜,唐植桐跟岳母汇报了一下近期的工作情况和郝仁对自己的提携。
    说破天,郝仁是这边的关系,很多事情都很有必要让叶志娟知晓。
    聊完这些,唐植桐看了下手表,五点半,才走进厨房做饭。
    但凡来到椿树胡同,都是唐植桐做菜,谁让唐植桐是半拉厨子呢,若是到这边不做菜,估计王敬民拼上一顿揍,也得央求着姐夫做。
    “文文,一会把这两瓶酒带回去,给桉子喝。”叶志娟将上次没喝完的酒又拿来出来,而且额外拿了两瓶放门口,交代王静文道。
    “好嘞。”王静文一点都没跟亲妈见外,咧着嘴痛快的答应下来。
    唐植桐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他正在厨房专心致志的做饭。
    这边够级别的多,京西稻的香味不显眼,所以唐植桐没有做二米子饭,全部用的京西稻,小两斤大米,也得亏高压锅大,能盛下。
    有人不喜欢做菜,有人只把做菜当成一份工作,而唐植桐把做菜作为一项乐趣,沉溺其中很解压。
    在花市吃的丰盛,在椿树胡同也同样是四菜一汤,主菜是下午薅回来的两条鲶鱼。
    鲶鱼这个东西,几十年后是上不了台面的,土腥味太重,但现下来说,这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好菜,无它,自带油性且油性够大!
    饭菜上桌后,王静文盛了一碗京西稻米饭,又盛了几碗菜,端到父亲遗像面前,大家这才开饭。
    “桉子,你自己随意喝,就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叶志娟拧开酒瓶递给唐植桐,也不提陪女婿喝酒了,端起闺女给盛的米饭,就准备开吃。
    “好嘞,谢谢妈。”唐植桐也没客气,给自己倒了满满一杯,乐呵呵的看着全家吃饭。
    那边是家,这边也是家啊!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