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之恋 - 第038章 看春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九六六年五月至一九七六年十月,燃烧在华夏大陆上的“十年浩劫”,再加上期间遭受的“三年 自然灾害”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科技教育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出现严重“赤”字,人民“温饱”难以解决。国民经济一度处于崩溃边缘。
    为了打破这种严苛的局面,一九七八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之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
    一九七九年九月,党中央、国务院又在十一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即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允许农民进行自主经营,并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的经营自主权。这一决定,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一九八零年九月,中共中央紧接着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文件,充分肯定了我们国家“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到了一九八三年的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全面推广,不仅是农民的“温饱”问题迎刃而解,而且祖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一九八四年,我们国家“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继续大步前行,各大城市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
    民富国强,大方向对了,人民的生活迅速提高了,我们的国家也就必然富强了。
    八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在这种新形势的推动下,“春晚”应运而生。
    “春节联欢晚会”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八三年除夕夜的央视频道里,后来,人们提起它时,都爱亲切地简称其为“春晚”。
    “春晚”的诞生与蓬勃发展,也见证着中华民族文化从贫乏一步步走向丰富的历史进程。
    在锣鼓喧天、载歌载舞的热烈气氛中,“春晚”伴随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除夕狂欢夜。
    抚今追昔,千百年来,我们欢度春节的程序依旧,都是家家包饺子、户户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唱大戏……
    然,自一九八三年以来,我国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快捷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五彩缤纷。从而使我们一年一度的大年夜里又多了一项欢庆活动,那就是辞旧迎新看“春晚”。
    “对内改革”、承包到户,使农民辛勤耕耘下的各种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对外开放”、发展经济,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腰包急速鼓起。
    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经过艰苦的奋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终于达到了国强民安的境界。中国人民个个有钱了,人人吃好了,就想着要丰富丰富业余生活了。于是收音机、唱片机、录放机、电视机等等电子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迅速打开了。
    物质生活的改善,推动大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需求。那时,许多人都迷恋上了看电视。于是,电视文化也紧跟着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八十年代,中国的电视机市场需求量相当大,电视机更新换代也特别快。它的颜色由最初单调的“黑白”进化到了“彩色”,其荧屏也从12英寸到14英寸,到21英寸,再到……总之它是越兴越大,越出越高端。
    不过,咱今天的主要任务可不是来讨论电视机市场的问题,我要说的是,康庄农场的孩子今年过的春节与以往不同。原因呢,就是因为唤弟家拥有了一台全新的?21英寸的国产大彩电。
    为了不耽误看“春晚”,天一煞黑儿,农场的孩子们就穿戴一新,撇下在家收拾东西准备迎接新年的父母,早早地跑来唤弟家了。
    一时间,于傅氏的卧房里,炕上、炕下全是孩子,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男男女女,乌乌泱泱地挤满了整间屋子。
    唤弟和欧阳也夹杂在孩子们中间,同他们一起观赏“春晚”直播。
    央视“春晚”每年的小品,都是孩子们最最喜爱的节目。
    你听,小品一播出,就有个大点儿的孩子扬声大喊:“都别吵吵了,快看!又演小品了!”
    孩子们闻之立刻屏气禁声,注目观看。果然,山东籍演员雷恪生扮成懒汉“潘富”,与宋丹丹饰演的农村大龄剩女“魏淑芬”已经登上舞台,早就开始正式“相亲”了!
    “……
    村长:这懒家伙,又睡上了,我让你睡!(捅破气球)
    潘富跳起来:响了,响了!噢,村长。
    村长:大白天你睡懒觉?
    潘富:这不省粮食嘛!
    村长:还省粮食,你说你,让你干什么你都怕累,好容易给你找个技术活,轧电视机罩、沙发罩,看看!这就是你轧的沙发罩,轧上了还得拆。
    潘富:轧上了还拆它干什么呀?
    村长:你把人家养的那只猫轧套里了。
    潘富:我说这两天看不见那大猫了呢!
    ……
    村长:我说干脆这样,来,把这个罩上,听我的啊,瞧见没有?沙发,24寸大彩电,这就算齐了。
    潘富:挺像彩电的,这个沙发,怎么还软呼呼的呢!
    村长:这不是气球吗?
    ……
    魏淑芬戴在一条与毛秀娟一样的围巾扭扭捏捏上场: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
    潘富:我叫潘富、男、至今20不到、30出头、40还挂点零,你至今未婚,我光棍一根儿。
    ……
    魏淑芬讶然大叫:哎呀,这样的沙发俺可头一回见着呢!
    潘富:新式的,新潮。
    魏淑芬:城里买的么?
    ……
    魏淑芬:哎!村长啊!俺可不是图他这个家里什么都有了才愿意跟他的。按说呢,现在的日子过得也算是不错了。俺娘说了:女儿大了要出门,要找找个勤快人。俺娘说了,有些个人胡扯八扯当本事,牢骚坏话烦死人。俺娘说了……
    ……
    魏淑芬:实在对不起,俺眼神不大好,把这暖水瓶给踢碎了!
    潘富一炸毛:什么?碎了?我家就这一个暖壶……对,踢的好!没关系,昨天晚上我就想踢它了,一直没有腾出空来,让您受累了。
    魏淑芬:真的吗?
    潘富:真的!
    魏淑芬:你还挺会说话的。
    潘富:主要是你踢的比我响,要是我踢,肯定没你踢的响!
    ……”
    这个小品明确地说明了家具、彩电和沙发在那个年代的相亲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性,也从侧面,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十年一来,中国农村家庭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还有,赵丽蓉和侯耀文老师在《英雄母亲的一天》里一通“砸光”、“砸缸”,砸得大家前仰后合,笑喷多次;陈佩斯在《胡椒面》里的台词虽然不多,但他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把一个市井角色演绎的惟妙惟肖,简直绝了。
    小品演员们出色的表演,不时赢来孩子们一阵接一阵的快乐笑声。
    腚底下,于傅氏的大火炕被蔡晓婆媳烧得热热的,大家伙看晚会的心情也是火火的。
    瞧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被热炕烙疼了屁股的,不愿挪窝儿;想上厕所的,憋了又憋;父母来喊着回家“迎财神”的,也不肯离开,为的就是不错过“春晚”的任何一个精彩节目。
    也许就是从那几年起,吃“饺子”和看“春晚”,都已经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过年不可或缺的项目。每年春节过后的长长一段时间内,“春晚”都会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全国各地处处充满欢乐气氛,“大头孩”、“耍龙灯”、“跑旱船”……过年的娱乐节目实在多多,不胜枚举。
    其中,看“春晚”就是最有无穷魔力的一项活动。它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喜乐感,正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所言的那样,“‘春晚’,可能是电视文艺界的一大历史转折,其影响之深远,将难以估量……”
    其实,康庄农场的大电视室里也有一台“超级大屏幕”的彩电,只不过上了几岁年纪,荧屏上老有雪显示,视觉效果不是很好了。再说了,公家的电视室里可没有免费茶水和果供应,故而,几乎全农场的孩子都涌到了唤弟家,独缺小主人焦急期盼着的曹森……
    “昨夜的星告诉我们,那晨曦在未来;岁月的雨告诉我们,那彩虹在未来;古战场上的硝烟告诉我们,安宁在未来;钻木取火的祖先告诉我们,光明在未来。哦,远古的湖泊,今天是山脉。哦,远古的莽原,今天是大海。人们淡忘了地球演变过去,世界瞩目着中国走向未来……”
    屏幕上的英俊少年手持朵放喉,曼妙少女挥舞彩带高歌。唤弟在屏幕前的人群里东张西望,可直到晚会结束曲《走向未来》合唱起来,也没见到“土匪”曹森的影子。
    “咦,‘皮猴子’曹森呢?”
    其实,不止唤弟急着见曹森,有人比她还要着急呢!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