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难大唐张阳李玥 - 第二百七十一章 应国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力资源一直都和生产发展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任何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力的规划,村子的发展也同样,张阳来到河边把鱼钩放下懊恼地拍死眼前一只蚊子。
    怎么都避不开自己的最讨厌的一个专业,心中万般无奈和苦涩。
    关中最大的人力资源就在长安城,而读书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弘文馆。
    李世民手握着这么庞大的资源不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了。
    今年的夏收比往年都要晚,在别的地方粮食还没丰收的时候,八月的最后几天,骊山村先收粮了。
    尽管天气依旧很炎热,李世民还是愿意走出骊山行宫,走到村子里来看着这里的村民收割粮食,这是整个村子的大事,全村男女老少都在田地里忙活。
    就连工坊都停止建设了。
    李承乾陪着李世民走在田埂上,眼下村子里空荡荡的,所有人都去地里忙活了,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皇帝。
    李世民也瞧见了李渊也在田地里收割麦子,和一群村民有说有笑的。
    “此地有古怪。”李世民皱眉地低声讲着。
    李承乾解释道:“这是上官仪和村民定下来,说是村子里田亩本就不多,加上麦子的价格比黍米和糜子都要高,在所有的田地里都种上了麦子,他们也更喜欢吃麦子。”
    田地连绵可以一眼看到田地的尽头一直到了渭水河,四周还有其他的作物,甚至还有豆子种着。
    “麦子比其他粮食熟得更快吗?”
    听到自己父皇的问题,李承乾连忙拿出一卷书看着,这上面记录的都是这一个月在村子观察的笔记。
    李世民见了一手夺过李承乾手中的书卷,“二月开始烧地,三月开始耕种,蔬菜地放有鸡蛋草木灰,待八月丰收,九月挑出几亩地再种稻米。”
    李承乾躬身,“父皇,当初儿臣也问了治理之法,他只让儿臣自己观察。”
    李世民闻言点头,“以后有不懂之事多问张阳,此子看似浮躁又无规矩,实则藏有本领。”
    “儿臣愚钝,必定多向张阳讨教。”
    李世民只是多看了几眼,便走回骊山,“早一个月便开始收割麦子,他是想要在深秋之前再收稻米,过了夏收赋税之后,稻米就是他们全村所得,避开了夏收的赋税,他还可以多收一次粮食,用麦子肥地是为了秋季的收获。”
    李承乾狐疑道:“儿臣以为就算是在这个月种下了稻米,秋季寒冷一来稻米的收成也不会太好。”
    李世民走在回行宫的山路上,再回头看向山下的整个村子,目光又落在远处几个巨大的库房中,那几个库房样式古怪,看着不像是用来放粮食的,谁家粮仓上会建设这么一个烟囱。
    “到了九月便回长安城。”
    留下这句话,李世民便不再搭理李承乾。
    张阳看着上官仪递来的名册,眼前还坐着李泰,三人正在为村子里的建设做安排。
    牛闯急匆匆来报,“又来了六个吐蕃探子。”
    李泰问道:“抓了吗?
    “已经抓了。”
    “抓了这么多吐蕃探子,像是蚊子一样怎么都抓不完。”李泰拍死一只叮在手背的蚊子,“这些官府就只会收人,不知道帮着解决这件事。”
    张阳看着弘文馆名册低声道:“魏王殿下可以把这些吐蕃探子就地挂在旗杆上吊死他们,以此来告诫吐蕃人,再有探子就是这等下场。”
    大热天的李泰不禁打了一个冷战,“我一个小孩子,怎么能做这么残忍的事情。”
    见张阳还看着这份名册一筹莫展,上官仪拱手道:“其实在下可以向张侍郎引荐一个人,此人名叫武士彟。”
    听闻这个名字,张阳又不解道:“此人不是在荆州一带吗?”
    “不瞒张侍郎,武士彟与在下认识已有些年月,此前从扬州到弘文馆便是他所引荐,那是作为朝集使来向陛下回禀各地情况,还来看望过在下。”
    李泰双目无神的看着远处的田地。
    张阳疑惑道:“此人是当初跟随太上皇的人吧,我记得他在荆州一带平灭各地豪强来着。”
    上官仪点头道:“是去年的事情了,武士彟回到朝中向陛下禀明各地情况,似乎是向陛下说起了泰山封禅一事,之后便没有再见到陛下,不久便被调往了荆州平灭各地豪强治理周边郡县,上月朝中议事说起了武士彟的治理颇有成效。”
    “陛下很是赞誉,近日便要召回长安城,可怜武士彟一家还在旧地,已经有些年月没有回来了。”
    张阳思量着,“我们请得动武士彟吗?”
    “说不定可以。”
    李泰突然插嘴道。
    “魏王殿下有何高见?”张阳诧异地笑了笑。
    “武士彟与皇爷爷交情甚好,当年就被封为应国公,又做过长吏是治理方面的人才,不过他是皇爷爷信任的臣子,父皇对他赞誉,我觉得父皇并不在意这个人,比不上岑文本他们。”
    “加之他与皇爷爷的交情,皇爷爷又在村子里,只要在他来长安城的路上给他一封书信,他肯定会来村子。”
    说完李泰注意到张阳的眼神,“你这么看着本王做甚。”
    张阳颔首道:“你一个小孩子怎么知道这么多?”
    李泰避开眼神心虚道:“小孩子怎么了?小孩子就不能打听朝中的事了?再者说了我也是为了我们的买卖着想。”
    张阳揣着手想了好一会儿,“就先这么办吧。”
    上官仪拱手道:“过些日子县丞那边该有人来收田赋,在下先去统筹粮秣。”
    张阳点头,“做好交割,宁可多给也不要少了。”
    “明白了。”
    坐在田埂边,张阳无奈道:“人才永远都是稀缺资源,我们太需要人才了。”
    李泰小声嘀咕着,“要是这个武士彟不肯来怎么办?”
    张阳揣着手,“先动之以情,然后晓之以理,据说他长年在外很少顾及家人,他应该很想念他的家人吧。”
    “用别人家人来做要挟,你真不是君子。”
    “什么要挟?我哪里要挟了,我只是为了他设身处地着想。”
    “伱连当年从龙之臣都要算计,你不是什么好人。”
    张阳无奈道:“要不在考虑考虑,反正我不着急生意上的事,我这就和上官仪说还是不要请武士彟了。”
    “这件本王来办,我担心你把握不好分寸。”
    “那就有劳魏王了。”
    李泰冷哼一声,“你简直就是君子中的败类。”
    张阳笑道:“彼此彼此。”
    贞观六年九月,李世民避暑一个月就要回长安城,期间还特意想要李渊回宫,也不知道这父子俩争执说了什么,最后李世民只好作罢,带着大队兵马离开了骊山。
    看李丽质对李玥依依不舍,张阳开口道:“你皇姐也回长安城,以后可以在长安城多走动。”
    李丽质依依不舍地走上回长安城的马车。
    李承乾站在马车旁,“此次来骊山孤受益良多,孤先回东宫待你身体好转。”
    张阳老脸一红行礼道:“太子殿下慢走。”
    让太子帮忙打掩护确实挺不好意思的,也不知道这样会不会被李世民治一个欺君之罪。
    贞观六年的秋收是难得的丰收一年。
    坊间民心渐归,这对李唐江山社稷是一件大好事。
    今年天可汗有言:“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用诸葛治蜀来举例,以诸葛来的治理方式让蜀中开化,再用刑罚应当慎用,不能惠及奸恶之人,更不能伤害良人,来彰显天可汗的仁德。
    即便是长安城全民称颂,张阳还在为了自己的生产大业而努力。
    中原平定可还有地方豪强作恶,官府能力在地方甚微,李世民也派出了不少像武士彟这样的人去治理各地情况。
    注重民生,轻徭薄赋的国策让中原得以休养生息,身为天可汗,他需要得到天下民心的归附。
    李世民迫切需要天下人认可他这个皇帝,来为了抹除当初皇位得来不正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辆马车在官道上走得不快,只有一个车夫也无人护送,坐在马车内的就是武士彟。
    身为当年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元谋功臣之一,又是开国国公,武士彟的处境比其他开国国公差了不少。
    马车突然停下,武士彟面色不悦,“何故停车?”
    “回家主,前方有一队兵马拦着官道。”家中仆人低声回话道。
    “何来兵马敢拦官道。”武士彟带着怒意走下马车,见到一支十来人的兵马横在官道上,为首的是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小孩子。
    “你们是什么人。”
    听到对面喝问,李泰拿出一张画像做着比对,确认了好一会儿还是拿不定主意,又问向身后的侍卫,“像吗?”
    侍卫也是一阵无言,面对这样魏王也不好发作,侍卫问道:“敢问可是应国公武士彟?”
    武士彟越加恼怒,“既知道是老夫,还不把路让开,你是哪家权贵公子胆敢横行乡里,老夫必要在陛下面前状告于你!”
    “看来没错了。”李泰站起身,把胡凳递给身边的护卫,当即换上一副乖巧的笑容,“有所失礼,还望应国公勿怪,其实是你的一位老友让我们在此等候。”
    “老夫的好友?”
    “敢问应国公可还记得上官仪?”
    “老夫自然记得。”
    李泰行礼道:“还请应国公借一步说话,上官兄已经备好了酒菜。”
    武士彟欲言又止,看了看四周便问道:“他在何处。”
    “这边请。”
    从官道一侧走入,李泰带着他来到一个亭子,上官仪已经备好了酒肉就在亭内。
    “应国公许久不见了。”上官仪行礼道:“不知近来可好。”
    武士彟冷眼相看,“当初弘文馆一别以为你能够在仕途上有所建树。”
    上官仪站直身体,感慨道;“当初一别在下其实是跟了他人,这些日子受益匪浅。”
    武士彟又瞪了一眼这个衣着华贵的小胖子,“就是他吗?”
    上官仪尴尬解释道:“他是魏王殿下。”
    这次轮到武士彟尴尬了,他剧烈地咳嗽着又一次小声问道:“当真是魏王?”
    上官仪点头,“在下与魏王相识已有一年半载,还见过太上皇,也见过当今太子和陛下。”
    李泰慢声道:“你的失礼之处本王就不计较了,有个混蛋让本王以礼相待,你先入座用饭食。”
    武士彟还是满怀歉意地行礼,随后跟着入座。
    上官仪,武士彟和李泰三人在亭子中入座,十几个护卫在一旁保护着。
    上官仪客气地给对方倒上酒水,“其实这一年在下经历很多。”
    从当初弘文馆一别说起,遇到了张阳和程处默,又是教书又是帮忙建设,一说就是一个时辰。
    李泰哈欠连连,眼神示意赶紧说正事。
    叙旧一番,上官仪再次倒上酒水,“当年应国公的知遇之恩,在下不敢忘怀,若不是有应国公帮衬在下恐到不了长安城。”
    武士彟接过酒碗,“你是有才学之辈,自是不能被埋没。”
    李泰摇着手中的蒲扇,提了提衣襟正盼望上官仪快点把这件事摆平。
    “当初的知遇之恩在下不敢忘怀,只是想着应国公连年在外,甚是牵挂。”
    “老夫此次回长安城就是要禀报如今的荆州情况。”
    上官仪低声问询道:“此次回长安城是否想过安定下来。”
    武士彟叹道:“朝中正是用人之际,若陛下需要老夫,老夫自当义不容辞。”
    “为臣子为社稷固然重要,在下也知晓应公颇为牵挂家人,若是此次回长安城陛下再无任命可否就此照顾家人,应公不妨多考虑考虑。”
    武士彟低声道:“若陛下应允,老夫自当也要多看望看望家人。”
    上官仪放心地点头,“那应公先去长安向陛下复命,改日还请恩公随在下去一个地方。”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