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285章 王青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85章 王青天
    刘成改变税收方法后,税监虽然照样盘剥百姓,但是程度却大大减低,而且对于穷苦百姓也不太过分招惹,当然持续时间不会太久,给个一两年多半又要死灰复盟,但起码就短时间内普通百姓实在感觉生活变好了一些。
    百姓们对此颇为高兴,以为王文龙的《苏州旬报》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实事。
    《苏州旬报》针对时事新闻所写的一篇报道,居然能够造成整个苏州城的舆论声浪,并且逼迫税监太监都做出妥协,瞬间让苏州有头脑之人知道此等公器的厉害。
    此后王文龙也趁热打铁,直接操盘在《苏州旬报》的第四版弄了个时事板块,每期专门报道一些苏州百姓关心的事物。
    大多数事情不至于冲击太监这么刺激,但是像报道某街道淹水无人管,城中救济院现状这些内容还是引得民众们纷纷叫好。
    而且因为《苏州旬报》的声量极大,所报道出来的事情往往能得到及时处理,比直接去报官效果还要好。
    以至于几期后许多百姓都托人写信到《苏州旬报》去反映自己身边的问题,往衙门里写状子去告人叫写公状,而这些往《苏州旬报》写状子的现象则被称作“写报状”。
    时人笔记中记载:“时事报纸一物,乃《苏州旬报》之首创,王建阳为民秉笔声冤,立下招牌。声量广传,每出一文便街谈巷议,人皆为廉明,苏州民间有比之唐时狄公、宋时包公、本朝海公者,呼为‘王青天’……”
    许多苏州官员对王文龙是又恨又怕,但每期《苏州旬报》出来,他们却都优先抢购,生怕这一期的报道之中涉及到自己所辖的工作。每次看报都心惊胆战。
    王文龙的《苏州旬报》上面勾着东林党和浙党,越是有战斗力就越不让人不得不重视,许多人痛恨王文龙,但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王文龙手头不差钱,到苏州之后就在编辑部旁买了个小院。
    古代昂贵的是地,可以种田的农田的确需要些钱财,但是用来住人的房子价格却不算高,哪怕是在寸土寸金的苏州,普通院子的价格王文龙也足以承受。
    苏州百姓比福州百姓更有钱,一个壮劳力花上半天工资也就能买到一份厚厚的《苏州旬报》,学堂、工厂直接长期订购,短短一個多月时间,《苏州旬报》的销量就超过两千份,不少杭州南京的书商专门跑来申请代理,不是购买《苏州旬报》拿到别处去转卖,而是代理印刷,《苏州旬报》已经筹备在南京和杭州各再建立一处印刷点。
    沈宜修坐在一旁帮王文龙润色他最新的稿件,她提着细笔慢慢读着文章:
    苏州王家,已经快到傍晚,王文龙却还在书房中忙碌。
    报纸可以广销江南,在报上做广告的费用也是连番上涨,《苏州旬报》现在每期的收入都已经超过一百两,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利润就已经超过福州创始的《旬报》。
    “西湖上多方筹措建起防堤,缘何依旧漫水不止?能力不足?效率不高?覆盖面有限?……笔者来到去岁上修建了堤坝的一处河岸边看到,很多居民已经放弃原本居所,搬迁到堤坝边上几里处居住,原本房屋许多陷入泽国,泥泞坍塌,弃田者多矣……”
    ……
    沈宜修帮王文龙改完稿子,揉揉手腕,问王文龙:“相公写这稿子真能有什么意义吗?官府也不可能再拨款来修堤,百姓也知道官府不会管。”
    王文龙解释说道:“也许官府不管,但百姓的疾苦总要能够说出。且官场也不是铁板一块,有人不做事,自然也有人做事,一个位置多少人盯着呢。有了这文章这些对自身职责弃之不管的官员也能落下一条罪状,多少能够让他们有些警惕。”
    “如此说来,这也是为生民立命的事情了。”沈宜修颇为高兴说道。      王文龙却没那么乐观,他道:“我这里收到了徐大人的信,过几日我打算回福建去帮忙。”
    沈宜修颇为不理解:“相公如今在国子监当官,又办着《苏州旬报》,眼看力量越来越大,为何不先留在苏州,将报纸越办越好?”
    “我还是想能够做些实际事情。”
    经历过后世的王文龙,并不会天真的以为所谓报纸的舆论监督就是多神圣的工具。
    舆论监督能否起效果,还得看国家情况。
    比如此时万历年间的苏州多少还能够做点事情,《苏州旬报》上报道的一些民生内容,本地官员能够解决的多少也会给些反应。
    但如果放到明代末年,天下的问题多了去了,再多报道一两条除了为党争提供燃料之外,也不会有其他作用。
    ——媒体能够做的事情是有限的,经过后世教育的王文龙知道不掌握生产资料,就想通过舆论去改变世界是天荒夜谭。
    现在他的《苏州旬报》现在能够有力量,只不过是因为上头有东林党和浙党保驾护航,但一旦时局改变,《苏州旬报》能报道的方向肯定大为受限,即使强行报道,也不会有这么多舆论跟随帮助。
    《苏州旬报》做到这样的程度,就已经不错了,想要进一步发展,还要等待他自己的实力扩大才行。
    想到这里王文龙又拿起刚刚收到的信。
    那是徐学聚从漳州寄来的。
    信中语气激动的表示沈有容已经出海,但是船队在澎湖遇到大风浪,许多船只折损。
    更让王文龙感觉不妙的是大员岛上对于大明的官军这次剿倭寇也远没有历史上那样支持。
    王文龙想回福建去看看,打定主意,他用两天时间将《苏州旬报》的事情安排好,然后直接表示身体不好跑到南京国子监请病假。
    在明代的其他时期,对于官员请假的规定还是很严格的,病假时间超过三个月一般就要专门拖着病体到上级去讨要延长指示,如果没有得到上级部门批准,甚至会因此被罢官,超过假期没有回归职位的文武官员,康复之后还要到吏部、兵部据说明情况,听后安排,甚至经常被降级使用处理。
    但万历年间对于官员请假的严格规定早没多少人执行,前首辅赵志皋请假四年也没人说啥。
    国子助教这个职位的原本工作是教国子监的学生,但是如今国子监都没有多少监生会定期来读书了,国子助教在不在岗其实都无所谓。
    相比起其他的国子助教,王文龙今年跑到国子监花费大半个月讲完了文字断代学已经算对得起工资,听说王文龙要请假回家,叶向高毫无二话就批准了,还请王文龙顺道帮他给在福州到叶成学捎点书籍笔墨。
    (本章完)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